正大期货官网

客服电话

国际期货

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如何稳中求新?|黄金市场

来源:正大期货    作者:正大国际期货    

  中国黄金网  

  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黄金市场中的主力军。伴随着中国黄金市场的成长,商业银行贵金属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在黄金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但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断强化,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黄金市场的中坚力量

  商业银行在黄金市场中“稳”字当先,其贵金属业务占据我国黄金市场中重要位置。

  目前,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中交易量最大的是机构交易业务,包括场内询价和场外交易市场。“商业银行信用良好、资金充裕、牌照垄断,在交易、实物、租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业务优势。”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产品总监兼贵金属筹备组副组长李涛说。

  国内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主要分为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三部分,包含场内黄金业务和场外自营黄金业务、境外黄金业务,场外自营黄金业务主要包括账户金、实物金、黄金理财产品、黄金租借和境内黄金衍生品。

  从产品的服务供给来看,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实物类、交易类、融资避险类和投资理财类四大类产品体系,以交易类产品提升盈利能力,以融资避险类产品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以投资理财类产品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大华银行已逐步发展成为境内黄金市场的主要外资行参与者之一,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及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会员。近年来,交易量在外资行当中一直名列前茅。大华银行中国副行长兼环球金融部主管杨瑞琪介绍说,2021年,大华银行继续积极履行作为黄金进口行的各项义务,为境内黄金实物市场提供流动性;同时,继续拓展国内黄金实物供给渠道,发展产业链租赁及套期保值业务,始终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为推动国内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全球黄金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商业银行在上金所的黄金交易量虽小幅下降,但占比仍超过70%,在境内外开展的各项场外黄金交易量保持增长。从市场交易占比看,2020年国内各商业银行在上金所黄金交易总量为4.32万吨,近17万亿元,占境内全市场交易量74%;从产品服务供给看,2020年,商业银行实物金销售252.4吨,同比增长21%,累计销售金额1017亿元;发售各类挂钩黄金价格走势的理财产品3.8万亿元,同比增长52.07%;2020年,商业银行向黄金产业链企业租出黄金602吨,切实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境外市场参与来看,2020年共有31家商业银行参与境外黄金交易,累计交易量超过2.3万吨,约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商业银行作为国际国内黄金现货、衍生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促进了国内、国际黄金市场的互联互通。

  商业银行实物金业务包括自营品牌金、代理品牌金和黄金积存(含黄金定投)的销售及回购。2020年,商业银行累计回购及赎回黄金233.32吨,同比增长18.09%。其中,自营和代理品牌金回购量分别为68.6吨和16.02吨,较上年分别增长71.53%和下降22.05%。黄金积存(含黄金定投)赎回量为148.7吨,同比增长9.89%。

  据李涛介绍,目前商业银行黄金回收量依然不大,在整个业务中的比重低于5%。黄金回收业务渠道主要是银行自身柜面渠道及互联网渠道。另外,受疫情影响,互联网渠道比重明显上升。

  监管趋严,面临转型

  商业银行在稳定黄金市场、保障市场流动性方面的重要角色无法被替代,但在监管环境变化下,其贵金属业务面临着创新和转型。

  12月3日,为规范衍生品业务,促进境内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防范系统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共同起草发布了《关于促进衍生品业务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四大金融监管机构第一次联合就金融衍生品制定监管规则,凸显了监管对于衍生品交易风险的高度重视。

  该《征求意见稿》提到,“各参与主体在特定交易场所交易具有未来交割实物特征的延期交收合约,以及金融机构发行的不涉及标的物实际交割的记账式贵金属、大宗商品、外汇类等账户类产品参照本意见管理”,将商业银行面向个人客户发行的“纸黄金”之类产品,划归为衍生产品。

  今年8月16日,一直被视为贵金属行业风向标的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调整其代理的个人贵金属延期交收业务。自10月25日起,逐步对签约代理延期交收业务的存量睡眠客户(即无持仓且一年以上未进行交易的客户)关闭贵金属延期交收业务交易功能,调整后此类客户将不能进行延期交收合约交易。虽然监管和商业银行没有公开表态,但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代理上金所个人贵金属业务已成为市场共识,这也可能是监管部门要求作出的整体举措。

  自2020年“原油宝”事件发生以来,监管对市场风险管控趋严,为防范市场风险,自2020年11月开始,多家商业银行陆续暂停贵金属T+D新开户业务,并陆续发布公告通过提高风险评级、上调保证金比例、设置持仓限额、调整部分渠道交易功能等多个措施对贵金属业务进行调整。

  贵金属延期交收业务为上金所的挂牌交易合约,目前工行代理的合约品种有Au(T+D)、Ag(T+D)、mAu(T+D)、Au(T+N1)、Au(T+N2)、NYAuTN06和NYAuTN12。延期交收交易是指以支付保证金的形式在交易所集中买卖某种现货延期交收合约的交易活动,客户可以选择合约成交当日交割,也可以延期交割,并引入延期补偿费机制来调节实物交割矛盾。

  据业内人士透露,市场整体清退思路基本为:暂停新增客户——提高交易门槛和风险测评标准——暂停新开仓——关闭符合条件的无持仓客户账户——压缩客户体量、交易量——少量存量客户——完全暂停此业务。

  中国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邓星梅表示,多年来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主要侧重于体系的搭建和量的增长,更关注市场容量、交易规模、交易创利,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原油宝”事件,出于产品适当性、消费者保护及反洗钱等考量,监管趋严。商业银行陆续发出公告,暂停代理上金所交易新开户和新开仓业务,未来或将全面退出个人代理业务。这将对国内贵金属现货及递延合约交易的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全部黄金品种累计成交量双边2.63万吨(单边1.31万吨),同比下降46.86%,成交额双边9.9万亿元(单边4.95万亿元),同比下降47.73%。

  “前3个季度黄金交易量下滑了近50%,这个数字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意味着以往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未来路在何方,值得每一个商业银行贵金属从业人员去思考。”邓星梅说。

  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

  银行的贵金属业务面临着转型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邓星梅认为,未来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不能再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而应更多注重“质”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打造“拳头”产品,加强“交易”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需要聚焦突破“高精尖”领域,拓展业务蓝海。

  今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网站发布了关于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筹建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部的批复文件,同意建行在上海筹建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部,为建行分行级专营机构,业务范围为代理及自营贵金属业务、贵金属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业务。

  这次建行筹建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部是为了建立相关的专营机构,专营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银行内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将这一部分业务独立出来,做出相应管理和规范,不仅有利于机构业务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业务运作效率,而且也能够降低相关业务风险,有利于引导整个市场走向成熟化。

  根据当前国家政策导向,金融要回到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上来,服务好产业链企业。杨瑞琪认为,未来贵金属业务的发展一定会与实体企业紧密结合,与国家的大战略相契合。随着个人业务的逐步退出,李涛认为,机构业务将成为业务主流。

  随着国内高水平金融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即将生效,中国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将认识到“风险中性”的重要性,企业在套期保值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国内贵金属市场在复杂的期权产品、量化交易等领域,还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成长空间巨大。邓星梅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在未来可以更多提升关于复杂期权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对冲能力、风险计价能力,重视自营交易、期权产品等。

  “我们将继续提升自身交易能力,加大创新力度,丰富交易品种,力争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报价,满足他们套期保值的需求,并进一步参与和推动中国的金融开放,切实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杨瑞琪说。

  在国家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代客避险业务越来越受到银行重视。李涛表示,他看好机构业务和避险业务,这也是国家政策的鼓励方向。同时,他还看好贵金属业务拓展到整个商品业务,后续这个市场一定会放开,及早布局能够拥抱商品业务的大蓝海。目前,平安银行正在努力打造平安避险品牌,给客户提供各个场景下的套期保值支持。

  整体来看,虽然国内贵金属市场面临各种挑战,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构建稳健的交易体系仍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强交易优势方面,邓星梅建议,商业银行需要特别注重交易员队伍的培养,更要鼓励交易员关注市场,通过实战来提升交易能力。

  上金所贵金属业务调整主要针对个人代理业务,大华银行未涉及这部分业务。未来,大华银行将增加现有黄金产业客户的综合授信规模,增加黄金期权等产品,争取利用黄金租赁、黄金远期、黄金期权等产品更好地服务现有产业客户,帮助客户管理黄金价格风险。同时,大华银行也计划拓展用金工业企业,争取服务产业链上更多客户。

  “我相信,未来商业银行将不断推动金融转型,探索贵金属业务发展的新方向,为国内外黄金市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邓星梅说。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