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期货官网

客服电话

国际期货

当大国迷失在地缘政治中不能自拔,看看理论到底说了啥|地缘政治

来源:正大期货    作者:正大国际期货    

  扑克投资家

  俄乌冲突标志着当下诸大国或国家集团(如欧盟)已经跌入“地缘政治陷阱”。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带来安全困境,俄罗斯和北约集团之间的安全困境是此次俄乌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一个世纪以来,为了解释人类在地球上爆发的各种冲突和战争的根源,以英国的麦金德和美国的马汉为代表一些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国际关系学者,提出了地缘政治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总体上有“陆权论”和“海权论”两个分支。围绕地理特征和地缘政治,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地带”学说,最为典型的就是“心脏地带”、“边缘地带”、“中间地带”、“破碎地带”和“通道地带”等五个“地带”理论。这些“地带”理论在解释一战、二战、冷战、朝鲜战争、克里米亚冲突、本次俄乌战争,以及大大小小各类国家间冲突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微文管中窥豹,看看这些“地带”理论到底说了什么。

  

  “心脏地带”理论(heartland)

  “心脏地带”理论是由地缘政治学鼻祖——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 麦金德爵士于1904年在其那本薄薄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提出。后来,麦金德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对此也有论述。该理论中,麦金德把欧亚非三大洲合起来看做茫茫世界海洋中的一个岛,称之为“世界岛”,把欧亚大陆的中部看作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范围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包括俄罗斯的大部分(含中亚地区)伊朗、阿富汗及中国的西北。

  麦金德认为,掌握中枢地区的国家会不断强盛,并具备扩张到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能力。

  在麦金德开始阐述他的思想和最终进行总结时,下面这三句简单而玄妙的格言被一再引用:

  统治中欧者,必将统领中心地带;

  统治中心地带者,必将统治世界岛;

  统治世界岛者,必将统领世界。

  麦金德还相信,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将会形成一个民主同盟(相当于现在的北约),以此作为对超级大国最好的防御。也可以说,北约与苏联(现在的俄罗斯)之间的斗争,麦金德早在一战后不久就预见到了。

  而最近二十年,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俄罗斯一直不遗余力重新巩固其位于心脏地带的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和中亚等地区。麦金德一个世纪前提出的理论,竟然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地缘政治的主要剧本之一。当下的俄乌冲突恰如其分地演绎着这个剧本。

  

  “边缘地带”理论

  “边缘地带论”最早由地缘政治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出。作为与麦金德同一时代的学者,斯皮克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主持人。一生积极鼓吹地缘政治学的巨大作用。其主要著作有:《美国在世界政治方面的战略》(1942)、《世界均衡地理》(1944)、《和平地理学》(1944)。他认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分析方法和一些论据的适当名称,这种分析方法和这些论据在外交政策某些方面进行明智决策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

  在斯皮克曼看来,边缘地带包括大部分欧洲、中东、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其理论依据是,围绕“心脏地带”的是内新月地带或边缘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麦金德看来,“心脏地带”(地理枢纽)周边向外四个方向都属于边缘地带,而且与文明的诞生息息相关。一是向东面向太平洋(主要是中国),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佛教的传播地;二是向南到达印度洋,是印度教的产生地,即南亚大陆;三是向西即欧洲本身,受大西洋福荫,是基督教的枢纽;四是,最脆弱的是中东,即伊斯兰教之家,大中东是最不稳定的过渡地带,在地中海世界、中国和印度文明之间作为中转站,见证所有强权政治的巨大变化。这与斯皮克曼的想法不谋而合。

  斯皮克曼还认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这和上面麦金德的三句格言成“对立统一”态势。边缘地带论曾对二战后美国战略政策的制定产生过重要影响。

  

  “破碎地带”理论

  19世纪中叶前后,就在俄罗斯为了打击英国的海上力量而“撞击印度的陆地门户”时,英国正绕过好望角,后又通过苏伊士运河,“攻打中国的海上门户”,针对这一历史事实,麦金德建议,从爱沙尼亚往南至保加利亚,应建立一些独立国家作为“缓冲带”,如“大波西米亚”、“大塞尔维亚”、“大罗马尼亚”等。麦金德的这种说法,和其弟子——詹姆士·费格里夫提出的“破碎地带”,实际上是一致的。

  1915年,费格里夫在其著作——《地理与世界权力》(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阐述,意指那些随时可能遭受心脏地带的陆权力量或西欧的海权力量蹂躏的新国家。如果这些新的主权国家能够生存,就有机会导致中欧在精神和地缘政治意义上崛起。同时,麦金德更进一步,提出东欧可以建立一系列主权国家,如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等,来挫败俄国布尔什维克设计的政体。事实上,1991年苏联解体后,一连串新独立的国家随即出现,而这与麦金德当初的想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看出,“破碎地带”民族众多,各种宗教、教派纷繁复杂,是世界主要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地方。同时这一地带国家林立,且各国大小不同,强弱迥异,贫富悬殊。这一地带处于沟通海陆的战略要地,历来还是世界各大国竞相争夺的焦点。冷战以后,世界各大国追求国家安全和争夺自然资源的活动更加复杂,上述“破碎地带”的国家面临的外部风险加剧。

  

  “中间地带”理论

  这里的“中间地带”与Chairman Mao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亚非拉作为超级大国之间的“中间地带”实际上是一回事,异曲同工。

  中间地带(intermediate zones)作为国际政治中的一种理论,指在政治、地理和国际战略等方面处在大国和国家集团影响之下的地区或者国家。美国已故地缘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对中间地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把前苏联地区称为欧亚大陆战略“棋盘”上的“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分为三种类型:“无人中间地带”、“单一性政治中间地带”和“多元性政治中间地带”,其中多数“中间地带”表现为“多元性政治中间地带”,而“单一性政治中间地带”仅限于少数地区。“无人中间地带”,如南极、北极等等; “单一性政治中间地带”,如朝鲜半岛、蒙古国、尼泊尔等;“多元性政治中间地带”,如东欧、高加索、中亚、中东、东南亚等。

  我国学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政治学教授王鸣野在其《“中间地带”的博弈与困境》一书中对“中间地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他看来,乌克兰、科索沃、格鲁吉亚、中亚等夹在大国缝隙中的国家和地区均属于“中间地带”。

  王鸣野对“中间地带”理论的基本概念、“中间地带”形成的结构性原因,以及“中间地带”的全球性意义进行了详尽论述,从而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缘政治论说体系。在“中间地带”理论视角下,他着重分析了“9·11”事件之后的乌克兰、科索沃、格鲁吉亚、中亚地区在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全球性大国的影响下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外交战略的选择过程。

  

  “通道地带”理论

  著名地缘政治分析师、资深国际事务记者罗伯特··D·卡普兰在其《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通道地带”的:中东,特别是阿拉伯和肥沃新月地带,既不是人口稠密地区,也不是心脏地带的一部分,之所以现在与“世界岛”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因为它作为“通道地带”连接欧洲与印度、心脏地带北部与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周围的几片广阔水域。

  我国学者徐黎丽在其论文《通道地带理论——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初探》中指出,历史上看,沿着“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均可算作“通道地带”。这个意义上讲,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其涉及的60多个沿线重点节点国家和地区,如中亚、中东、东南亚诸国等,某种程度上也可算作“通道地带”。

  (自左上至右下分别为:马汉、麦金德、菲格莱、豪斯浩弗、斯皮克曼、凯南)

  写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发现,上述五种“地带”的地理上相互交叉和重复,分类的标准似乎不太明确。其实这也没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也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对地缘政治有其不同的看法。“地带”理论之多也说明,地缘政治确实是令人琢磨不透。地缘政治实际上是一种“地理和空间决定论”,它的核心逻辑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行为模式。但它忽略了人自身的价值和道义的约束。

  但很多时候,地缘政治论确实能够解释很多现象。也许,这就是地缘政治的魅力所在。